全球應停止軍備競賽

John Scott在當代基督徒面對的普世十大問題(Issues )中,指出關懷普世軍備競賽/裁軍的倫理問題。海峽兩岸的基督徒專業人士,要關懷華人世界這個議題,終應考量兩岸國人福祉,呼籲雙方政府裁軍在問題上的合作,做為長久努力的方向。至於台灣方面,可以從不同專業背景,對當前在經常軍備預算之外,政府擬舉債編列6108億巨額特別預算大量採購美國武器乙節,於國家真正安全保障、社會資源衝擊、財經負荷等長遠反省的角度一部分來深思,並發出聲音。

為什麼我反對大量軍購支出
-呼籲停止軍備競賽及兩岸裁軍

前言
從事國際貿易廿八年,曾為國防工業付出極大的心力。民國七十年甚至在工商時報撰寫「建立出口導向的國防工業」專文,對於我國國防工業有恨鐵不成鋼的抱負。後來,我會建議購買多艘潛艇,至少達到潛艦建軍的起碼完整能力。嗣後,台灣國防幻象,F16紛紛成軍,我國硬體戰力在近期自保上應無問題。

密切經濟局勢造成戰略變化
可是兩岸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戰略衝突關係因為兩岸經濟面的結合而完全改觀。戰爭爭端情況已變,為新的形勢所取代,何謂也?
蓋兩岸經濟發展迄今,相互依賴至深,台灣對大陸的結構性貿易逆差,使得大陸已成為台灣經濟的浥注,靠此市場我們得有二、三百億貿易盈餘。人們不敢想像經濟對決是如何的局面。亦即真要作戰,雙方均不必耗費一兵一卒,戰爭即已結束。譬如,大陸祗要單方宣佈「台灣產品三個月不准進大陸」台灣經濟就崩盤、工人失業,經濟便告終結-不必經濟封鎖、不必經濟制裁、不必軍事衝突。日前大陸社科院副研究員的文章,帶來股市是日下跌二○四點的衝擊,就是最好的徵兆。或者中共說「由於台灣違反WTO規定,台灣所有服務業、金融業赴大陸發展案件一律遲延一年審查」台灣的外資就要離台而去。
中共的困境是面臨台獨,是否到了要採取經濟斷然處置的問題,而所要指出台灣目前縱有些微軍事技術上優勢,在兩岸情勢隱然改變的情境下,亦毫無運作餘地。

國家總體資源的機會成本
既然兩岸經濟戰略才是當前和未來國家的制高點,有限的國家財政、經濟資源便不該做無謂的浪費。現在所談的六千多億預算,還未計算未來十五年以上逾兆元的零件後勤支出在內。當然擠壓困窘的財政,包括一切必然排擠的社會教育福利支出。6108億可以使拖了十年仍無法啟動的12年國教可以做十輪;全年度100億的環境保育預算可以支用60年;每年2億元的社區總體營造經費,可以持續3000年;6000億可以補助台灣一百萬名弱勢者一百年的健保費;提供三歲以下兒童醫療補助200年;低收入戶就學生活補助超過700年;6000億可以蓋2000個原住民文化會館,600個蘭陽博物館;還可以讓台灣四大都市都享有便捷的捷運系統;但是,一個賣地舉債的軍購特別預算案,馬上吃掉這一切!
國內一味購買過時的軍備,除了幫助美國做馬前卒外,對我們安全一無是處。國家使用資源毫無考量國家的機會成本,能不令人痛心乎?

兩岸和好是唯一選擇
兩岸的發展,除了軍備競賽外,還有許多積極的選項。對於民進黨政府不能跳脫舊時代的思維,反而違背其一向社會福利的主張,變本加厲地通過預算,且以此為對抗大陸之張本,除了傷害國內財政、削弱國家競爭力、債留子孫之外,真乏善可言。故實應立刻懸崖勒馬,立法院應退回行政院預算,要求重製,務期達到「軍事支出最小化」的目標。積極面言,拋棄軍事對抗的迷思,全面發展兩岸良性互動,逐步促成大陸民主化才是我們最大的安全保障。

基督徒應該反對當前軍備競賽
台海局勢改變,給中國人及台灣下一代有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普世裁軍不應該是基督徒普世倫理學中的一個話題而已(John Scott),對於華人世界,兩岸依存又對立的矛盾中,我們要呼籲海外及兩岸民間人士和團體持續發動主張要求兩岸立刻停止軍備競賽。
一個和好的、良善的、注意人民物質福祉的停止軍備競賽支出,不僅是屬天託付的倫理責任,又是關係存續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們台灣正走在此一關鍵點上。
我們籲請立法院不是派代表到美國去還還價而已,而是要採取根本的思維,以和解為思維,擬定長期的兩岸戰略,減少軍事支出厚植人民福祉,發揚兩岸文化、經濟投資各項活動往來,民主化、福音化大陸,消除殺戮,才是我們不可規避的責任。軍備競賽下去,縱使沒有發生戰爭,我們卻已付出生存的代價。
因此,從兩岸關係密切發展新的戰略觀,或是從國家資源運用的機會成本來看,兩岸尋求和解是最好的國防。全球裁軍,是普世重要的倫理關心的課題(John Scott)。我們求取軍事支出最小化,同時掌握兩岸和解機會,推動兩岸停止軍備競賽,是吾人不可推諉的責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