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倫理投資人
有云:怎麼樣消費,就成怎樣的人。同樣,怎樣投資,亦可認識基督徒的為人。許多基督徒至今尚未瞭解,金錢使用本身即是一種宣告,我們每一塊錢的使用,代表一分對事業、產品或環保的認同。
七十年前,波士頓教會的基金最先做投資對象的「倫理過瀘」,彼時曾對菸酒、賭博玩樂事業于以排除。但是美國教會的覺醒運動卻是廿五年前的故事。由於經濟在平穩中的發展了幾十年,美國教會內外累積了大量的資金,但之前絕少人思考教會資金的去處,而與世俗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想法沒有分別。
十年前當加拿大引入倫理基金開始時,時為七百萬加幣,目前(迄1997止)已有廿億加幣的規模,增至十四個倫理基金,占加國總市值的百分之一,有十萬個倫理投資人,估計其人口百分之廿則為潛在的倫理投資人口(加國人口略超過台灣)。
做為資本發達的美國,在六年前的倫理基金便超過六千億美金,目前美國新出來的基金中有一半聲稱有做倫理過瀘。華爾街有名的Domini Social Index指數,便是理財家Domini妹妹所經營的系列倫理基金,其財務表現優於史坦利普爾指數頗多,可見小信的人才認為倫理表現一定是和財務表現相衝突的。
一些從教會出來的倫理基金,蔚然引導了金錢的新意。在投資人資本主義來臨的時代,基督徒要有勇氣做「倫理投資人」,透過對上市公司產品、環保、勞資關係、政府關係和腐敗問題等,透過成為股東的身份,一併予以監督。最好結合許多專業人士的義工,在股東大會中提出議案,彰顯關懷。相信整個社會大眾、投資人必將敬佩基督徒的信仰。
想到波士頓教會七十年成立基金的那一把火,若能在台灣燃燒起來,國人投資理財的投機與短視現象,才有被更新的可能。看到社會的亂象,眾多倫理基金的設立將是轉機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