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今日報報導》2024禧年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
「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禧年基金會)於1999年7月成立,持續推動基督徒建立對聖經金錢財富觀和經濟倫理的重視,冀盼能本於信仰真理,眾肢體一同實踐價值正確的簡樸生活。
禧年基金會董事長陳建信弟兄回顧,自2001年起,禧年基金會每年舉辦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2012年討論「富與貧─倫理與聖經的省思」、2013年著眼「房屋與土地:聖經觀點」、2014年談「留什麼給子孫?」,時過10年後,在今(2024)年則借用多年前公視推出的戲劇《大債時代》為名,又一次對貧富差距、債務等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債務」已成全球共同問題
《大債時代》時代劇中的幾位年輕人都汲汲營營的為事業、累積財富與人生目標打拼,也各自因此焦頭爛額、蠟燭多頭燒,甚至不約而同的揹負債務,被追逐金錢壓到喘不過氣。
隨著世界局勢持續動盪,現今,錢早已不只是個人陷入財務窘境,各國亦是債務氾濫、對金融財政政策迷茫,連帶影響世代正義,造成道德衝擊。
為此,大會邀請台灣以色列投資合作中心創辦人林榮恩執行長任大會主持,由前新加坡霸菱亞太基金投資合夥人雷倩、禧年基金會執行董事胡業民、政治大學財政學系名譽教授曾巨威,及中華福音神學院基督教神學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周學信擔任專題講員進行分享。
林榮恩於引言中進一步指出,上帝創世時不只創造人類,也創造了經濟活動,「只不過起初沒有貨幣市場、金融市場,這些由人發明的制度,縱有借貸,多也僅限於所需物品的借用/以物易物,直到『貨幣交易』這項偉大發明出現,交易媒介自此全然改變。」
- 貼合時代脈動的題目,吸引弟兄姊妹們踴躍參加。(圖/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 提供)
起初,貨幣的定位居於配角,但因做為交易媒介,貨幣也代表了購買力和權力,再加上其可持續累積的特性,誘使人類貪婪的罪性啟動,不斷追求更多,亦讓大量握有貨幣者,擁有了影響經濟、他人與國家的能力。
「脫實向虛」成經濟發展趨勢
就此,雷倩博士以「當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脫鉤─反思價值分配」為題回應。
雷倩指出,目前處在一個幣值不斷貶低、物價上漲的經濟混亂年代,如同啟示錄6:6所指「我聽見在四活物中似乎有聲音說:『一錢銀子買一升麥子,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油和酒不可糟蹋。』」
造成混亂的另一源頭,則是發展趨勢朝「脫實向虛」邁進,意指國家脫離了以人生產產品、提供服務的「實體經濟」,過度著重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虛擬經濟」交易活動。
- 雷倩透過旁徵博引,帶眾人概覽當今金融市場現況。(圖/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 提供)
縱然在合理範圍內,虛擬經濟能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但考察當前金融市場現況,「虛擬經濟」世界中的貪婪與掠奪,還有日益複雜的衍申性商品,都讓上位者與一般民眾的資訊落差更加放大,上位者更有聲量與手段來主導經濟發展動態,最終導致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雷倩也提醒,在疫情、缺工、缺料的情況下,帶動企業加速轉型,多數企業都在積極尋求智慧轉型處方箋,產銷結構因而重組,朝開創新產業、新商業模式前進,希望能帶動新產業與新形態的生產力。
然而,大肆改變與高度競爭下,連帶也產生廠商打價格戰、產能過剩,連帶引發許多已見/未見的債務陷阱,也亟需全球重新獲得共識,發展能互通有無、彼此連通的「公平、近用」環境,包容各族群、語言、性別、教育背景、城鄉與地區,也顧及各類無障礙之需求,讓資訊/資源易讀易懂,以降低取得門檻。
- 曾巨威分析近20年來,政府財政政策與發展趨勢。(圖/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 提供)
再思所得分配不均的肇因
長期深入研究國家財政狀況的曾巨威教授於其後分享「財政赤字、公共債務與所得分配不均─開源與節流何者為重」直指社會所得分配不均的狀況,根柢問題是貧富差距的持續惡化,進而分析越發懸殊的肇因、嘗試提供解方。
曾巨威表示,談到所得,最關鍵的就是「貨幣」,理論上政府有很大力量可以制定政策來影響分配狀況、縮小窮人與富人的距離;亦能透過社福政策輔助,改善弱者的不利處境。
「不論採取何種方案,關鍵是政府部門擔負起更吃重角色、發揮功能!」曾巨威呼籲,公部門需先做到收支平衡,避免年年赤字、年年舉債,而這一切的起頭,就是操練「開源並節流」的課題。
依據曾巨威的觀察,疫情後台灣財政與租稅面臨12大挑戰,可分為「傳統的重要問題」與「新生的關鍵議題」兩面向,當中各有6個要點,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要項如下:
◆傳統的重要問題:
1.財政紀律之維護與強化
2.貧富差距擴大與政府財政責任
◆新生的關鍵議題:
1.人口結構變化對財政收支的影響
2.氣候變遷下之財政收支調整
3.兩岸關係與地緣政治下的國防支出壓力
綜論以上5點,曾巨威認為,不分家庭、企業或政府,每個單位都需要有理財規劃,但因政府會影響到的層面與人數最廣,財務規劃更顯得尤為重要,需要考量的不只是齊頭式補助/獎勵,而是要整合式分配,讓貧富差距不因此無限度擴大。
- 曾巨威分析近20年來政府財政政策與發展趨勢。(圖/shutterstock)
但從1993到2022的財政數據報告來看,曾巨威分析收支結構,當中有11個年度有些許盈餘,其他則是有赤字的狀況。報告中也能看見預算種類與分配金額多寡,更加體現出「需要眾多,但資源有限」的課題,務須做好分配的調度,並對已經呈現不均之處著手改善。
再加上台灣人口結構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夾擊,以及氣候異常一則造成經濟損失、侵蝕稅收,二是國際間也開始著手徵收氣候相關稅費,都有可能導致所得分配不均的加劇,連帶影響政府預算科目分配,造成彼此間的「排擠效應」同樣值得長期留意觀察。
- 政府政策將會左右貧富差距,需要更留意政策的制定與推行。(圖/shutterstock)
曾巨威再次提醒,貨幣雖在經濟體系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但長期的政府赤字、不斷加深的貧富差距、甚至是過度消費,都會導致債務問題持續膨脹,帶來金融危機,甚至是經濟崩盤的慘況。
為此,則希望政府財政體系能建立「預警機制」,與其出問題後才緊急進行事後的補救或校正措施,更應先一步防範/警告問題將要發生;建立一套具體有效的債務預警制度,將有助於未來各級政府之債務主管機關及債務監督機關對政府財務狀況的管理與控制。
- 研討會大會同工與講員合影留念。(圖/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 提供)
(文章來源:基督教今日報,2024/11/27。https://cdn-news.org/news/N24112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