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復甦與失業併存現象

美國商務部發表2003第三季GDP增長率達7.2%,為十九年來最高。擁有占出口總值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台灣資訊產業,實應早就帶動台灣經濟蒙獲其惠才對。然而為什麼在證實全球景氣復甦,台灣理應脫離陰影之際,我們今年九月份的失業率竟達5.25%? 經濟復甦的波及效果又為何如此緩慢?以致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感受到脫離陰霾而成長的喜悅?

解釋此一失業和復甦同時存在現象固然眾說紛云,但在此必須指出,我們政策實際上阻斷了經濟結構轉型最佳的良機,果如此,吾人必須斷然拿出修正對策來。
根據中經院、經建會、台經所的研究,我國轉型加入WTO後較諸以往,可以得到淨增加的就業人口,最樂觀的估計是卅七萬就業機會,怎即使增加十七萬也不錯啊!那麼現在除願意擴張雇用人員的公司,幅度仍然有限,而製造業裁員之聲不斷呢?

做為經濟結構的改變,在一九六○年美國製造業佔GNP的貢獻比例達到百分之四十。如果有人稱說二十年後,即八○年代,美國製造業將下降到佔GNP的百分之廿,人們會害怕嗎?但是,事實上真的發生了。美國經濟從製造業損失掉的就業人口,在八○年時,都被服務業所吸收了。

台灣經濟面臨轉型,研究單位預測因加入WTO的我國淨增加就業人口即應是事實。倘若讓大陸二、三百家企業來台設分公司,對台北辦公大樓的需求會是怎樣的一個局面?如果讓現在排隊的四家銀行在台發展業務,豈非台灣子弟被雇用為經理、領組?明知大陸為了減少人民幣升值壓力,開放來台觀光每年近數十萬人次的收益不論,卻一再拖延,兩岸政府真的能秉持WTO的原則破除中間的一切障礙?以上這些服務業發展的良機,不是因政治因素一再被阻絕嗎?今天台灣經濟現象和失業困境,難道當政者還能眼不見為淨嗎?

真願我們因著真實的認知而得到自由,做對政策,才可在全球經濟的復甦中令全民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