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教會、國度間財務分享與實踐/周神助

周神助

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

禧年基金會今年(2015)以「財富的分配與分享」為題舉辦研討會。作了五十年的傳道人,這個題目我未嘗講過,之所以允諾與會,主要是因為這是我所關心的事。我不是學者,但我是學習者,至今仍在學習中,對於財務分享,學習如何「真的」去實踐?學習如何實踐在家裡?在教會裡?甚至實踐在神的國度裡。

約莫三、四十年前,臺灣教會頗有一種趨向,就是增長趨向,許多牧者或傳道人四處觀摩學習「如何使教會增長」;不過,當時教會增長似乎並不明顯。近十年來,教會界開始有些許改變,從「增長導向」逐漸轉變為「關係導向」,即以關係為基礎並彼此分享。當我們看重家庭裡的關係,看重教會與教會之間的關係,以及在神國度裡的關係時,就會帶來「合一」,教會的增長就會更快些。

然而合一不是口號,而是在合一裡有沒有「愛」?在愛中願不願意「給」?而給的時候願不願意「犧牲」?或願不願意「捨」?甚至願不願意「捨己」?假使教會與信徒能夠在這些方面有更多實際地學習,並且願意更多地分享(不僅財務,還包括禱告和許多資源上的分享),我們就會看見合一不只帶來力量,更帶來權柄。力量和權柄是不一樣的,猶如交通警察指揮交通,他不是用力量,乃是用權柄指揮車輛;如用力量,交通警察連一部車也沒法擋住;若用權柄,他可以指揮一百部甚或幾千部車輛。當教會(或我們)願意更多地在神裡面真的彼此相愛、彼此分享,倘若能夠合一就會帶來力量與權柄,更產生影響力。

我們在研討會上所談論的主題(問題),假如在教會裡沒有答案,我相信這個社會也不會給我們答案;反之,因為我們可以在聖經裡面找到答案,所以在主的家裡就比較容易有答案。只是,我們(神的兒女)願不願意「真的照著聖經給我們的榜樣和教訓」去遵行。

「弟兄們,我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告訴你們,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地捐助,再三地求我們,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並且他們所做的,不但照我們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又歸附了我們。因此我勸提多,既然在你們中間開辦這慈惠的事,就當辦成了。你們既然在信心、口才、知識、熱心,和待我們的愛心上,都格外顯出滿足來,就當在這慈惠的事上也格外顯出滿足來。我說這話,不是吩咐你們,乃是藉著別人的熱心試驗你們愛心的實在。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

(哥林多後書819

一、財物分享與實踐的榜樣

(一)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記得在《基督教論壇報》上,曾看過胡業民老師撰寫「耶和華奇妙的法度路得記說了什麼?」文章一篇。路得對拿俄米說:「妳的國就是我的國,妳的神就是我的神。」(路得記116)以往我較傾向從「合一」角度來看這句話:「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的教會就是我的教會,你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我們可以彼此分享,彼此分擔。不過對路得而言,她從婆婆身上所看見的那位神、那個國度和耶和華神的律法,她看見的是分享。也就是說,當兩個寡婦(路得與拿俄米)面對艱難貧苦環境時,她們看見波阿斯(其實不只波阿斯,而是整個神的國度)愛的分享:田間裡的麥穗要留下一部分,讓貧窮人拾取,然而波阿斯更有富人的心胸,願意更多地分享給貧窮人。

龍應台於20151025日在新加坡以「從村落到都會我的私房文化相簿」為題發表演講。她說:「鄉村幸福了,國家才叫作幸福。」她認為,只有當社會最底層的人民幸福時,國家才算是真正的幸福。個人也認為,教會應該思考運用此觀點:當貧窮人真的在教會裡幸福了,教會才叫作真正的幸福;抑或較基層鄉下的教會能夠蒙福時,整個教會界才算是真正的蒙福。

藉著(財務或資源等)分享,使一些比較貧窮的人有了翻轉和幸福,不僅影響當下少數貧窮人,更會影響到社會,甚至是整個國家。如同路得記中兩個貧窮寡婦,當她們因波阿斯愛的分享而有了翻轉,以至於後來影響大衛及其後代,翻轉了整個國家,甚至對列國產生影響力。

(二)所羅門聖殿的基地

「所羅門就在耶路撒冷、耶和華向他父大衛顯現的摩利亞山上,就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上、大衛所指定的地方預備好了,開工建造耶和華的殿。」

(歷代志下31

所羅門建造的教會在哪裡呢?就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上。在這個禾場裡,有一則猶太人流傳已久、兄弟相愛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這個禾場上原本住著兩兄弟,他們的父母過世後留下兩塊田分給他們,他們各自種了麥,哥哥結了婚也生了孩子。收割的時候,哥哥心想,弟弟比自己年幼,於是偷偷地把自己的麥送到弟弟那邊;弟弟也想,哥哥家裡人口多,比自己更有需要,也偷偷地拿他的麥子送到哥哥那裡。第二天,兄弟兩人分別到自己禾場上,卻見禾捆一堆也沒少,心裡很詫異,不知道怎麼回事。有一天,二人終於在送禾捆的途中相遇了。當他們各自說出緣由時,不禁相擁而泣。

兄弟彼此相愛的阿珥楠禾場,就是後來所羅門王建造聖殿的地方,也是教會根基的所在。倘如教會能夠建立在彼此相愛、彼此分享的基礎上,我想,今天我們在研討會上所談論的題目財富的分配與分享,就有答案了。

(三)耶穌的榜樣

「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

(哥林多後書89

保羅談到這節經文時,前面先提及財務分享,後面亦為財務分享,在兩段財務分享的中間,他提到耶穌的榜樣。我想,福音傳到臺灣,是傳給貧窮的人,「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然而,富足除了最重要的靈裡富足,亦涵蓋生活層面。

當福音傳到歐洲的時候,那時歐洲很貧窮也很落後,但是當他們在基督裡,歐洲就變得非常強盛和富足;當福音傳到美洲的時候,美洲那時也非常貧窮落後,當復興臨到教會後,使得美洲變得富足強盛;韓國在幾十年前(約四、五十年前)同樣也相當貧窮缺乏,但因著教會復興,他們在基督裡,使得整個國家日趨富足。也就是說,當教會(或我們)在基督裡的時候,我們整個生活會有所改變,不單影響個人,更會影響家族,甚至影響城市到整個國家。

耶穌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3540)又說:「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加福音638)由此可知,聖經是有答案的,我們能夠在聖經裡找到答案。

(四)保羅的榜樣

「我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銀、衣服。我這兩隻手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用,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使徒行傳203335

保羅親自用雙手工作,不但供自己用,也供其他同工需用,他透過勞苦工作扶助軟弱的人。戴德生也有名言:「假使我有千鎊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使我有千條性命,絕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這些都是給我們的好榜樣。這些榜樣和教訓也告訴我們,倘使教會(或我們)能再多一點回到聖經教導裡,我們會變得不一樣,社會也會跟著不一樣。

二、信徒財物分享與實踐

(一)慷慨的文化聖徒缺乏要幫補

「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地款待。」    (羅馬書1213

試想,教會(或我們)如何更慷慨地分享?如何運用神賜給我們的資源?抑或為何很多教會(好像許多傳道人)較不談及「錢財」方面的話題?或許覺得「談錢傷感情」?不過,聖經裡有許多處經文教導我們關於金錢和財富的看法,以及應當如何正確地看(使用)金錢。若是正確的話,談錢並不會傷感情,給或拿錢也不會傷感情,而是培養感情。

我也曾在二百多位同工面前分享這篇信息。分享時,中間有段時間我請同工閉上眼睛,我說:「如果最近在財務上你感到有壓力,也許上個月超支影響了這個月,或者想買東西給孩子或年邁父母,但金錢上有些困難。假如有這些情形的話,可以把手舉起來,我們為你禱告。」然後,我們唱詩歌。一面唱的時候,我請他們站在中間也把手放下到後面,許多心中有感動的弟兄姊妹因而把錢放在他們手中,我看見好多人在流眼淚……我想說的是,在教會裡談及「錢財」話題,並不是傷感情,而是培養感情,因為在主裡我們可以彼此分享、彼此分擔,也學習慷慨文化。

(二)個人主動的分享與幫補

以前我在政大團契和校園福音團契的時候,經常有人因為看見別人的需要,而主動地給予(把錢或物品放在奉獻箱裡)。我也曾聽過一個發生在中國家庭教會裡彼此相愛的見證,當時在非常艱難窮困的環境,小組裡有位組員拿了一些錢給小組長,說:「我很希望這些錢能夠幫助小組裡最有需要的人。」小組長問完所有組員後,卻還給了他,進而對他說:「我們小組裡最有需要的人,就是你。」

當我們彼此相愛,眾人就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了(參考約翰福音1335)。

(三)心靈受感的分享與幫補

最近有一本書很受歡迎,書名叫做《蒙福人生》(The Blessed Life),作者是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他是美國Gateway教會的主任牧師。在這本書裡,他提到神教導他「如何給」

當他是自由傳道人的時候,有一天他去加油站加油。

付錢時,有個人對他說,「有人幫你付了。」

他納悶地問:「誰幫我付了?」

那個人說:「剛才你加油的時候,神對我說你是一位傳道人,同時祂要我幫你支付油錢。所以,我已經幫你付了。」

那時,他每個月須在五個地方講道,大概才足夠家庭經濟開銷。有一個月僅僅只有一次講道,那次講完道後,他看見手中的支票竟是平常的五倍!他感動地說:「神啊,祢真是知道我的需要,以及我家庭的需要!賜給我五倍。」

但是,神卻對他說:「你要把這張支票拿給剛剛你講道前作見證的宣教士,因為他比你更需要!」

於是他簽了名字,支票就給了出去。此外,神還對他說:「不要告訴別人。」

隨後他們幾個人去餐廳吃飯,當下餐廳裡也有教會其他弟兄姊妹。有位弟兄看到他,遂跑去問:「請問牧師,方才我們教會拿多少奉獻給你?能不能請你讓我看看支票?」

他覺得很奇怪,情急之下便說了謊:「支票在另外一桌的師母那邊。」

這位弟兄說:「請你拿來給我看。」

接著他假裝過去師母那邊。不料,又說第二次謊:「喔!支票已經放在車子裡,在停車場那邊。」

弟兄又說:「請你拿來給我看。」

當他準備趨身前去停車場時,這位弟兄對他說:「神剛才對我說你說謊,因為你已經把那張支票給了作見證的宣教士。神還對我說,要我把這個(奉獻)給你。」

他拿回去一看,裡面居然是原先支票的十倍!

從此,他學習到「只要神對我說,我就給」。

整整有八個月的時間,神感動他要他給車子,他就給車子,總共給出九部車。另外,還有兩部車,神又對他說,「你要把這兩部車分別給某某人,我會給你一個交通工具。」

他心裡有點得意,心想:「按照往常經驗,我給出去什麼,神祢就給我更多。但是神哪,這次祢一定輸我!因為我給了十一部車,祢才給我一個交通工具。」

最後兩部車給出去時,他接到一個電話,對方告訴他,說:「牧師,神感動我要我給你一架飛機,而且飛機的保養費、駕駛、汽油等相關支出,我們會持續地負擔。」

上個月我特地去了這間教會,也見到這位牧師,這架飛機也仍正常運作。有的時候,神不一定清楚地把感動放在我們裡面,但我們一樣可以學習分享;如果神把更多的感動放在我們裡面,而我們也願意順服的話,我相信神會越來越清楚地讓我們知道「如何分享」。

三、教會財物分享與實踐

(一)初代教會財物分享與實踐

「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使徒行傳24445

「那許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

(使徒行傳432

耶穌的家庭後來也採用此(凡物公用)方式,但似乎沒有持久。這是聖經在特別一個地方,特別一段時間裡的一個特別的榜樣,除此之外,聖經沒有在其他地方告訴我們。但至少此(凡物公用)精神,是初代教會信徒的主動分享和實踐。

(二)均平的原則

「我原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如經上所記: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

(哥林多後書81315

保羅用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一個經常性原則均平。現今社會貧富差距問題漸趨嚴重,試想,教會界是否亦同樣存在貧富差距問題?教會與教會之間,如何可以有更多地「彼此分享」?值得我們省思。

(三)教會財物分享與實踐

大約十五、六年前的某次同工會議裡,有位牧師當場發飆,他說:「你們大教會只關心自己的……」而後聽到他準備聯合中小教會打倒大教會,首要之務即是打倒臺北靈糧堂。我心想:「我招誰惹誰了?我又沒有得罪你。」由於此事件,讓我開始思想:如何使教會彼此間有更多的關心與彼此分享?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合一就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我不批評你,你也不要批評我。但不是這樣的!耶穌所講的合一是「愛」,愛的裡面是「願意給」,給的裡面是「願意犧牲」。當耶穌要離開時,門徒繼續留在世上,祂對門徒有一個深切的盼望,於是向神禱告:「聖父阿,求祢因祢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約翰福音1711)合一是要在愛的裡面,是願意給和願意犧牲,「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馬太福音2639

近十年來,教會逐步從「增長導向」轉為「關係導向」,由此可見合一的重要。不過,合一不是大家坐下來談一談或吃吃飯、握握手、彼此擁抱,而是在屬靈經驗或實際財物資源上可以有更多地彼此分享。感謝神!過去十幾年來,臺灣教會在「分享」這方面,開始一步步地學習。當教會彼此間有更多分享的時候,我們就會更看見神的恩典與賜福。

作傳道人五十年了,最近十年和先前四十年相較之下,個人覺得自己跟原住民教會的關係變得不一樣了。我跟他們之間,因為慢慢地看見他們的需要,也學習尊榮他們。當我們說原住民是長子的時候,不只是口裡承認,而是一方面尊榮他們、認識了解他們,另一方面也實際與他們彼此分享。

我跟客家教會的經驗也很特別。其實客家教會的資源,相對比原住民教會更少。有一次在竹北,我們跟客家教會,與戴冕恩牧師一起聚會。當下戴冕恩牧師說他好像感覺神的同在,於是大家把鞋子脫下來,我們和其他教會(包括國、臺語教會)牧長也都一起跪下來向神認罪,也向客家教會道歉,為往年宣教資源上我們忽略他們而致歉。散會後,一位約略七、八十歲的老姊妹,她握著我們的手,說:「我們等這一天等了好久,我們(客家教會)實在需要你們的關心,也需要你們的禱告和資源分享。」

以下是教會如何實踐財務分享,有下列幾方面:

1POOL System

昔日於校園福音團契,與內地會有較多的互動,他們的同工制度就是使用所謂的Pool System,是屬於同工同酬。後來我到了臺北靈糧堂,也開始用這種方式,那時教會規模較小,同時又增加同工的話,教會執事會較有壓力,因而我們採用此種同工同酬方式,不增加教會壓力。後來教會漸漸增長,欲做改變,調整薪水,但我仍要求盡量不要差太多,也就是資深同工或主任牧師與新進同工的待遇,盡量不要拉太大、差太多。

在舉辦許多的特會或聚會上,我們也盡量不收費(可自由奉獻),為的是使有些較缺乏或有困難的人也能前來參加。

2)慈惠基金

簡而言之,慈惠基金就是遵循聖經教導幫助需要經濟資助者。也就是,教會特別提撥一筆預算,資助有需要或有困難的弟兄姊妹,讓他們申請應急的經濟需求。

3)金融風暴期

因應2008年金融海嘯,那時我講了一篇道,鼓勵弟兄姊妹:「要消費,不要浪費;要節儉,更要樂捐;你挺我,我挺你,共度難關。」當時許多人反應熱烈也紛紛響應樂捐,幫助其他有經濟困難的家庭或失業者挺過不景氣時期。

4)生育補助

高雄有某教會提供生育補助,他們在生育補助辦法中訂定,生育第一胎的會友家庭每個月可獲得補助三千元,第二胎每月四千元,第三胎每月五千元,連續補助三年。我們教會也實施有制度化的生育補助辦法,以鼓勵基督徒夫妻承擔起神託付給人類「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的使命。

四、國度財物分享與實踐

「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裡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詩篇1333

黑門山是很北的高山,雨水豐沛,錫安山在南方也相當小,黑門山的甘露可以降在錫安山,使錫安山作物茂盛。這是我在七十歲交棒的時候,神給我的感動,因此,我開始更多地關懷西海岸教會,關懷比較鄉村或貧窮的教會。

(一)教會間財物的分享馬其頓眾教會、亞該亞教會、耶路撒冷教會

「弟兄們,我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告訴你們,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

(哥林多後書812

「論到供給聖徒的事,我不必寫信給你們;因為我知道你們樂意的心,常對馬其頓人誇獎你們,說亞該亞人預備好了,已經有一年了;並且你們的熱心激動了許多人。」

(哥林多後書912

讓我們思想一下:在國度裡、在教會間,如何分享財物?我們看見保羅講到馬其頓教會、亞該亞教會,當時耶路撒冷教會碰到困難,他把這當作教會和國度的大事,相當慎重地處理。

(二)納莉水災「地下教會」的見證

2001年納莉水災造成的損害極為嚴重。當時我在耶路撒冷,回臺後聽到一個見證,是三間不同教派的教會,他們彼此之間財物的分享。

那次水患之大,位於臺北市地下室的教會幾乎都淹水了。有三間教會淹水,但情形不一樣,一間被淹一半,另一間幾乎全淹了,還有一間倖免於難沒被淹水。

被水淹一半的教會,他們的牧師拿了一筆奉獻給將近淹到頂的教會,說:「我們雖有損失,但你們的損失比我們還大。」

沒被淹水的教會,雖然他們要建堂,卻拿了奉獻給被水淹一半的教會,說:「我們建堂可以晚一點,沒關係!但你們教會淹水了,這些(奉獻)是給你們的。」

(三)教會與福音機構間的財物分享

我們看見,當教會(包含福音機構)不分彼此、不分教派,在神的國度裡願意更多地彼此分享,影響甚至擴及整個國際之間。

(四)國際間財物分享與實踐

過去十年,我們跟香港教會、中國教會、印度教會和印尼教會,有許多方面的分享。日本地震時,我們臺灣教會對他們的關心,即是國際間的財物分享。日本教會最近幾年開始更願意來臺灣,他們牧師曾對我說:「我們往常大都前往韓國觀摩學習,韓國牧者雖然愛我們,但愛裡還是有恨。我們覺得臺灣教會只有愛沒有恨,而且願意更多地分享給我們。」

我相信,慢慢地從我們自己開始學習分享,到我們家庭,到教會跟教會之間,甚至擴及在列國間財物分享與實踐,我相信神會給我們答案的,只是我們願不願意來實踐和實行。

(本文為「2015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之重點摘錄,邱華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