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論清教徒的經濟倫理觀/蕭家興
韋伯論清教徒的經濟倫理觀
前言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483〜1546)是德國宗教社會學家,非常關注宗教精神對經濟發展的理性化過程中的作用。通過韋伯所著《新教倫理(The Protestant Ethics)與資本主義精神》乙書,指出新教經濟倫理的精髓。韋伯認為加爾文派新教的清教徒,將經濟上的成功視為上帝預選的象徵,故驅使以一個入世的苦行精神去無限制地增加財富。
入世的禁慾主義轉化成理性的經濟活動
韋伯認為近代資本主義的精神不只是對於金錢無止境的追求,尚具有另外一層倫理的意義,即是清教徒將獻身於工作的天職視為是完成上帝所交託的任務。這種源於天職觀念的資本義精神是基督新教,特別是宗教改革的入世禁慾主義的內涵所促成的。這種入世的禁慾主義不是超越現世道德的出世,把受上帝選召在世界工作當成責任,以事奉上帝、遵行神的旨意與命令變成理性的經濟活動。
入世禁慾主義(Inner Worldly Asceticism)的清教徒,接受天職觀與預選說作為生活的指引,不僅在世界中做好自己的工作,且積極參與改造世界,有系統地合理化追求正當利潤的精神,以及工作態度等新教倫理。此種具有倫理色彩的以工作為天職的追求利益,不同於一種人性潛在弱點的牟利慾、貪得無饜的追求利益。韋伯認為通過經營工廠營利不同於強取豪奪的不勞而獲。
以工作見證神的榮耀
清教徒相信其為上帝的器皿,在現世的行為與活動均須奉上帝的名及上帝的旨意行事。為榮耀上帝的名,清教徒在日常工作中會追求他們的禁慾理想。對於高利貸、利用對手決策或判斷的失誤、交易中討價還價,乃至於耍詐,介入政治或殖民地的掠奪利益等,不認為是討神喜悅的。
虔誠的清教徒為藉著入世參與經濟活動,來確證自己已蒙上帝選召,故其參與經濟活動的行為不會作出會被信仰倫理譴責的事,也無須採取一種與倫理無涉,或甚至就倫理之妥當性的一般範圍而言該受譴責的態度來行事;更無須依賴宗教律例的寬鬆解釋來求得心安理得,不必訴諸雙重道德標準。
韋伯認為新教倫理的禁慾主義的勤儉和職業信念,對西歐早期資本的發生提供了一種工作與就業心態的支持。亦即中世紀歐洲社會的經濟系統,係以宗教價值為先導的,而不同於倡導一種忠誠、嚴肅謹慎、勤勉儉樸、節制的日本武士倫理的政治價值,也不同於現代美國以經濟價值為特徵。
節制的信仰生活為經濟再生產累積資源
韋伯認為一種建立在宗教上的倫理觀念,只要維持了宗教規定的態度,就能產生一定的心理上的約束力。只要宗教信仰存在,這種約束力就會很有效。由於清教徒的宗教生活,係以聖經的教導與詮釋作為判定屬靈與否的依準,而具有反抗巫術、去除巫術的意義,是一種除魅的過程。在追求行為與教義間的和諧與一致時,清教徒必然過著有節制的信仰生活。故韋伯從事經濟社會學研究非常強調宗教理念,特別注意新教倫理如何影響清教徒的日常生活,以及清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展現出有組織、有秩序的生活方式。
清教徒的入世禁慾主義的生活包括:拒世、不接受享樂、不揮霍、不受財富及權力的誘惑,沒有從工作所創造的財富為自己獲得基本民生需要以外的任何報償,勤奮工作的所得也只用於讓工作做得更好的用途上,而具經濟效益累積效果。
由於新教倫理具有理性與反傳統的精神,及一種以入世禁慾主義作為節制生活方式的宗教理念,故除了為個人提供持續努力工作的意義與驅動人類行為的原動力,為清教徒提供一種能確認自己已得到救贖的憑據外,其節制人類貪婪本性的生活,終而能轉化成為某種對經濟利潤的理性追求,而使之與合理的內在世界的行為倫理相整合;進而使清教徒誠實有紀律,使其經濟行為趨向理性化,而促進社會及個人生活現代組織的發展。
結語
韋伯認為清教徒經濟倫理所激發出來的資本主義精神,本質上是強調透過一種誠實、有信用的方法去賺取財富,所以不是一種罪惡,而是一種美德。清教徒這種賺錢的經濟倫理既不是不擇手段、無止境的貪婪,更不是一種名利慾,而是一種理性的經濟行動,以合理的計算去獲取正當的利潤並不斷轉投資而累積財富。但重要的是清教徒在發財致富後,仍遵守著信仰的約束,此為當今資本主義精神所失落的。
參考書目
(一)馬克斯.韋伯著,彭強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二)顧忠華著,《韋伯的基督教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台灣書店,1997
(三)朱元發著,《韋伯思想概論》,遠流出版公司,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