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端節歷史意義/蕭家興
再思端節歷史意義 [1]
今年五月最後一天適逢民俗端午節,台灣社會的街頭即景:在減肥風潮中健康養生粽正流行,具有媽媽味道的傳統肉粽彌足珍貴;在求新求變的創意包裝下,大飯店在粽子餡料挖空心思,嚐鮮價格三級跳;划龍舟競賽活動則在村里長選舉的推波逐浪下戰鼓聲催、選旗飄揚,在熱鬧中不見追思士人屈原投江明志的歷史原貌。
時節變換,華人傳統習俗在家裡掛上艾草或拿雄黃酒趨吉避凶,但坊間許多政商名流和藝人卻為求財運亨通,對結合西方的太陽神能量與東方端午節期的招財術趨之若鶩。貪財的慾望對照著這一陣子總統家庭及親家官商勾結、收受不當利益等醜聞,使人不得不為台灣社會風氣的敗壞擔心。
所幸,不少燒肉粽變愛心粽:福建更生保護會赴金門監獄與收容人一起包粽子;人安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在萬華為街友慶端午;喜樂保育院、草屯療養院、宜蘭家扶等民間機構,也紛紛以義賣愛心粽、端午送粽香等為部分社會弱勢族群帶來溫暖。相較之下,權貴家庭在三井、海釣等餐廳從事賣官、內線交易炒股等違法行為,及動輒每客數千元的豪宴,則令人倍感人世間的不公不義與諷刺。
台灣社會過端午節,只有愈包愈新奇、價位節節高升的粽子,失去媽媽味道的傳統傳承;只有應景的愛心粽,沒有永續經營的社會福利政策。只有龍舟競賽的熱鬧,沒有士人的良知與家國情操;社會只有弊案爆料者,沒有屈原的政治救贖,節日的神聖性已不復見。
聖經說:「心中貪婪的,挑起爭端;倚靠耶和華的,必得豐裕。」(箴言第28章25節),又說:「有終日貪得無饜的;義人施捨而不吝惜。」(箴言第21章26節),貪腐的政權需要爆料者;麻木不仁的國家需要屈原精神,向財富及金錢看齊的社會,需要勤儉傳統倫理教化;貪婪的人性則需要耶穌基督的救贖。
[1] 本文刊於2006.06.01基督教論壇報第2604期